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常州:弱有所扶、学有所教、育有所成,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机会
发布日期:2022-12-16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研磨咖啡豆、萃取咖啡、打奶泡……伴随着店内氤氲的香气,咖啡师熟练地为客人端上一杯杯自制咖啡。和普通咖啡店不太一样的是,其中3名店员在老师的辅助下,用手语和顾客进行交流。

  这家名为“小龟——爱心融创工坊”的咖啡书房,位于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的实训楼内,是学校和爱心企业共建的校企合作项目,旨在为特殊学生搭建一个就业、创业综合实践平台。除了周末有学生在此实践,每周三,职高生的《咖啡冲泡》校本课也在这里上课。“在这里学习很开心,不仅可以和更多的人打交道,也为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向。”职高三年级学生张洁脸上荡漾着笑容,用手语告诉记者。
  中吴实验学校现有119名学生,约八成是听障生,学段从幼儿园覆盖到职高。2019年,原址改扩建的新校投用,以职教实训基地为依托,与旅游商贸高职校、万豪酒店、武进希尔顿酒店等单位联合,推动企业、高职校与特校三方融合,整合残疾学生职教课程与资源,推进实施特殊教育“学业-就业一体化”进程。校长陆轶力介绍,一些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开了点心店、摄影工作室、乒乓俱乐部,发展都不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长期以来,市教育局秉持“特教特办、应融尽融”的理念,将“一个都不能少、个个都很重要”落到实处。率先在省内设立特教指导中心,建立健全融合教育制度体系,打通残疾学生全学段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通道。

  我市现有7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21所随班就读试点校、199所融合教育资源中心、2400多名在籍特需学生,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通过完善普特教融合、职特教融合、康复医疗特教融合,促进全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西新桥小学成功申报为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中国融合教育推进”项目校。校长汤琰介绍,学校依托“苏台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指导服务”项目,研发个别化教育课程,为特需儿童提供适切的教育。“全班师生都很包容,班级活动都带上图图。日常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他的参与热情;个别化教育课程的实施,让他的状态越来越好。”三年级学生图图的家长杨女士说,得益于融合教育,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弱有所扶、学有所教、育有所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宝华介绍,我市现已组建市融合教育“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等九大障碍类别研究工作室。站在新征程上,将立足生命教育的高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专业发展的深度,通过强化发展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加快内涵发展,办出常州特殊教育的温度。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