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9号的答复
?ensp;?ensp;号:014109315/2022-00137
主题分类9/span>其他??体裁分类9/span>其他??组配分类9/span>其他??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稳岗就业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常人社复函?022?3叶/td> 发布机构9/span>市人社局
产生日期9/span>2022-06-16 发布日期9/span>2022-06-17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您提出的“关于重视常州市企业单位在职员工提升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span>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9号的答复

张国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常州市企业单位在职员工提升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当前常州正处于践行?32”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深刻认识到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是常州建设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的关键支撑。您的议案高度重视企业现有职工的提升,建议针对性强,代表了企业和职工的普遍心声。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持续开展职工技能提升行动,为推动全市?32”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我市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工作进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技能人才成长,重点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我市拥有高技能人?8.49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270人,连续第八年位居全省第一

1.加大培训政策力度?019?0月,在省内率先出台《常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021年)》,及时设立专账资金,推动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019-2021年,全市三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提升培?1.7万人次,使用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83亿元,惠及企?万多家?016年起,市总工会连?年开展“职工幸福课堂”进基层活动,共举办培训644场,受训人数3万多人

2.深化技能等级认定。赋予企业更多的技能人才评价权?019年我市颁发了全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我市共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90家,面向社会第三方评价机?家,面向本院校学生评价机?家,12个行业协会考核点,去年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取?.68万人

3.拓展新型学徒培养?015年起,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市级层面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6年来累计招收学徒1万多人,发放专项补贴4000多万元。去年,我市新招企业学徒5379人,新招人数创历史新高。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已经成为青年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新途径,成为我市企业加快后备技术工人队伍培养的重要渠道

4.深化高级技师研修?018?月,我市在省内率先出台市高级技师研修办法,成为加快技能领军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年来已组织金属切削、钳工、汽车维修、焊工、机电、模具等400名高级技师研修,优秀学员优先推荐高技能人才项目申报和评选

5.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克服疫情影响,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常州市万名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市总工会每年组织开展市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同时指导各层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021年组织开展全市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其中市一级、二级竞赛共60场,参赛职工?0万人。第十六届职工职业技能竞?022年竞赛工种紧紧围绕智改数转企业项目和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60个二级竞赛,助力培养选拔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

6.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推动职工(劳模)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提质扩面增效,新增50家企业签订合同。组织职工广泛参与到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参与“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十大发明专利”评选。深化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工作室集智创新、协同攻关的作用,带动广大职工助力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

7.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持续做好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提质扩面工作,积极培育先进典型,目前已?08家企业试点推行。我市出台《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体现技能价值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将薪酬分配指引工作任务纳入年度考核,各辖市区每年至少选择1家重点企业提供技能人才薪酬指引服务。引导落实薪酬分配指引的企业,在职工薪酬设计中,突出职工技能水平,技能水平与工资直接挂钩,形成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江苏恒立高压油缸股份有限公司?家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案例

二、主要困

一是体制机制上,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破除。较多的企业对技能人才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未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系统性的培养制度、组织架构普遍缺失,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技术工人待遇政策难以落实落细,技术工人的职业吸引力不足。职业培训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推动,企业及社会技能培训的参与度不高,职业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刚刚起步

二是有效供给上,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匹配度不高。技能人才供给数量不足。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技能人才的供给量呈下降趋势,造成新生技能人才数量短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高,政策引导不足,导致招生数量不足,在校生数量增长缓慢。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老旧,产教脱节严重,人才供给质量不高,职业院校对技能人才供给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低技能劳动者仍然是城乡劳动者的主体,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乡土技能人才数量不足,领军技能人才稀缺,形成了高技能人才队伍“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三是发展环境上,“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仍普遍存在,技能人才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还不够高,技能人才在就业、医疗、就学、创业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产业职工还不能成为青年人向往的职业之一。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不够畅通,企业技能薪酬体系尚未普遍建立,技能入股、技能分红、年薪制等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手段普遍缺失

三、下一步工作举

4?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国强召集会议,专题督查该议案的办理情况,并进一步明确了要求。下一步,我们将:

1.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政策体系。着眼构建具有常州特点、区域竞争力、内容完备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首先是坚持把技能人才发展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全市人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始终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壮大技能人才规模,完善技能人才结构。其次是完善政策环境。全面落实技能人才政治、经济、社会待遇政策,为广大技能人才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三是着重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着力指导和服务骨干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建立技能人才薪酬体系,健全技能人才与业绩挂钩的成长通道,鼓励企业加快形成开放的技能人才培训制度和机制

2.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积极健全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一是持续开展技师研修工作,每年组织100名技师参加紧缺职业(工种)高级研修班,着力提升技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技能领军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后备人才支撑。二是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养成本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给予相应培训补贴,每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2000人次以上。三是积极支持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建设,逐步建立和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按照“谁出资培养、谁享受补贴”的原则,将常州?32”发展战略的相关新兴职业(工种)、数字技能职业(工种)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对企业职工通过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给予获证补贴。市总工会继续开展“职工幸福课堂”进基层活动,今年计划开展培?00场以上;推进“求学圆梦”行动,帮助1600名农民工和一线产业工人提升学历。启动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常州科教城成立工匠学院,致力孵化拔尖技能人才,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和“龙城工匠”。支持遴选一批?32”发展战略重点产业领域的优秀青年产业工人,研究探讨采取个人、企业、政府三方出资共育的方式,进行专业学历提升活动,进一步加强企业在职青年职工的专业化水平

3.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第一,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积极引导培育职业技工院校、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大型国企、行业协会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单位,全市逐步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第三方院校评价机构为辅,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格局。第二,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定期向社会公布开展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机构和认定职业(工种)目录,采取“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等督查方式,加强对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及其认定活动的监督管理。积极参与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每年申请开发项?-3项。第三,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淡化学历要求,强化技能贡献,建立绿色通道,将贯通领域扩大为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支持高技能人才取得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翻译、出版、通信、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第四,逐步建立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根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等工作需要,以新职业为主导试点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选择市场需求大、可就业创业的最小技能单元(模块)进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作为技能人才评价的重要补充。根据我市骨干行业技能岗位培训需求,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制度?nbsp;

4.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持续开展常州市万名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紧密围绕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相关职业工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广泛动员青年技能人才参赛。一是坚持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以全国技能竞赛、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为引领,构建技能人才成长长效机制。实施世界技能大赛夺金行动,创建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5家,以此为引领,积极建设一批国赛江苏省集训基地。二是进一步完善技能竞赛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职业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技能竞赛奖励制度。三是健全“行业企?辖市?市”三级技能竞赛体系,蓬勃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每年组织市级竞?0场以上,组织8000名以上人员参赛,全面提升职业技能竞赛规模和质量。深入实施“青苗计划”,广泛开展校园技能竞赛活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5.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待遇体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各项待遇。第一,提高技术工人政治待遇。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吸纳,每年将3-5名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市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名单。第二,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继续推进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扩面工作,推广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建立技术创新参与分配机制。指导企业设置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技能人才技术等级补贴。健全技能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专门发布技能人才人力资源市场价位。第三,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待遇。技能人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并申领居住证的均可申请落户,符合规定的技术工人配偶、未婚子女可以申请落户。推行外来技术工人子女积分入学管理办法。推进企业职工待遇贯通,鼓励引导企业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建立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制度

6.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荣誉体系。首先,完善技能人才个人荣誉体系。加强市级技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每年组织选拔常州市技能(乡土)大师工作室领办?-9人、企业首席技?5人以上。定期选拔表彰常州市首席专家、常州市有突出贡献人才。推荐优秀人才参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省企业首席专家等项目评选活动。加快构建“高级技?首席技师–技能大师”金字塔型技能领军人才梯次层级。第二,完善企业、院校技能人才荣誉体系。每年组织技工院校、骨干企业申报设立省校企联合实训中心,省、市产教融合型企业、院校,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5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5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第三,构建技能人才宣传体系。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大力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综合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宣传优秀技能人才事迹,逐步形成技能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的良好氛围,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风尚

签发人:嘉秀

承办人:孙寅

联系电话?5682019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